动物解剖学组织学及胚胎学神经系统

第一节基本概念

第二节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脑和脊髓)、周围神经(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

中枢神经系脑——颅腔内脊髓——椎管内

周围神经系脑神经——从脑出入,主要分布于头部。脊神经——从脊髓出入,分布于躯干和四肢。

自主神经交感神经—从胸腰段脊髓发出副交感神经—从脑干和荐段脊髓发出

1.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灰质: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元和树突集中的地方。位于脊髓内部的灰质称脊髓灰质。

3.白质: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纤维集中的地方。分别位于脊髓和脑干的周围,大脑和小脑的内部。

4.皮质:位于脑表面的灰质,称皮质。(有大脑皮质、小脑皮质)。

5.神经核(团):位于中枢神经系统内(主要是脑),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灰质团块。

6.神经节:位于外周神经系统中,由神经元胞体聚集而成,如脑神经节、脊神经节、植物性神经节。

7.神经纤维:由神经元的突起(主要是轴突)构成,分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

8.神经:由周围神经系统内的神经纤维聚集而成。

9.神经束:位于脑和脊髓内,由行程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组成。

10.神经末梢:为神经纤维的末端部分,在各种组织器官内形成多种样式的末梢装臵。

第二节脊髓

1.位置位于椎管内,前在枕骨大孔处与脑相连,后以脊髓圆锥终止于荐部椎管的中部,向后延续为终丝。2.形态特点:(1)呈上下稍扁的圆柱状,有颈膨大和腰膨大。(2)分颈、胸、腰、荐、尾五段,比椎管短,只达荐部椎管的中部。(3)形成脊髓圆锥、终丝和马尾:脊髓经腰膨大后逐渐缩细形成圆锥状结构称脊髓圆锥;最后形成一根来自软膜的细丝,外包硬膜,附着于尾椎背侧,称为终丝,有固定脊髓的作用;脊髓圆锥和终丝周围被荐尾神经包围,此结构总称为马尾。(4)背正中沟与腹正中裂:(5)背外侧沟与腹外侧沟:

3.内部构造:(1)灰质:位于脊髓中央管周围,呈蝶形。①脊髓中央管周围灰质形成灰质连合。②背角(柱)主要由中间神经元胞体构成,其基部外侧有网状结构。③腹角(柱)主要由运动神经元胞体构成。④外侧角(柱)位于胸腰段脊髓腹侧柱基部的外侧,主要由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构成。(2)白质:位于灰质周围。①背侧索:传导本体感觉。②腹侧索:传导运动。③外侧索:浅部传导感觉,深部传导运动。

4.脊膜:脊硬膜、蛛网膜、脊软膜。脊硬膜与椎管之间构成硬膜外腔(腰荐麻醉),较宽,内有静脉、脂肪和脊神经通过。脊硬膜与蛛网膜之间构成硬膜下腔,较狭窄,内含淋巴液。脊软膜与蛛网膜之间构成蛛网膜下腔,较大,内含脑脊髓液,可抽取脑脊液进行检测。第三节脑包括大脑、小脑、脑干(又包括间脑、中脑、脑桥和延髓)

一、大脑

1.大脑半球:(1)皮质(皮层):额叶(运动)、顶叶(感觉)、枕叶(视觉)、颞叶(听觉)。(2)白质(3)基底核:又称纹状体,位于大脑基底部,间脑的前方,灰白相间,包括尾状核、内囊、豆状核。

2.胼胝(pianzhi)体:连接两侧大脑半球的横行纤维。

3.侧脑室:底壁为胼胝体,内侧壁为透明隔,后部底壁为基底核和海马(与记忆有关)。

4.脑膜:硬膜(形成大脑镰和小脑幕)、蛛网膜、软膜(随沟回起伏)。5.嗅脑:包括嗅球,嗅束,嗅内、外侧束,嗅三角、梨状叶、海马。边缘系统:包括海马、梨状叶、基底核、杏仁核、中脑被盖、丘脑前核等在功能和结构上密切联系,合成一功能系统,称为边缘系统。与情绪变化、记忆和内脏活动有关。

二、小脑位于延髓和脑桥的背侧、大脑的后部,略呈球形。

1.结构:(1)外部:小脑蚓部和小脑半球。(2)内部:皮质和髓树。

2.小脑三对脚:前脚(结合臂),中脚(桥臂)、后脚(绳状体),与中脑、脑桥和延髓相连。

三、脑干包括延髓、脑桥、中脑和间脑。延髓、脑桥和小脑共同围成第四脑室。中脑形成中脑导水管。间脑的丘脑周围形成第三脑室。脑干内有脑神经感觉核、脑神经运动核、中继核和网状结构(形成的神经核)。间脑的丘脑下部是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皮质下中枢。

第四节脑神经见全国执业兽医考试应试指南71页脑神经是与脑相连的周围神经,共有12对,按其与脑相连的前后顺序及其功能、分布和行程而命名,其序号用罗马字表示。Ⅰ嗅Ⅱ视Ⅲ动眼;Ⅳ滑Ⅴ叉Ⅵ外展;Ⅶ面Ⅷ听Ⅸ舌咽;迷、副、舌下神经全。脑神经的纤维成分

1、感觉神经:嗅神经、视神经、前庭蜗神经(位听神经)。

2、运动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

3、混合神经:三叉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

4、含副交感神经纤维:动眼、面、舌咽和迷走神经。支配眼: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和外展神经。其中视神经为感觉神经。迷走神经:咽、喉、食管、气管和胸、腹腔内脏。支配面部:三叉神经、面神经。

第五节脊神经

一脊神经的组成

1.来源:脊神经背侧根与腹侧根在椎间孔附近汇合成脊神经(为混合神经),走出椎间孔即分为背侧支和腹侧支。

2.脊神经节:在椎间孔附近,位于脊神经的背根上,由感觉神经元胞体集中而成结节状。

3.分段:脊神经按部位分为颈、胸、腰、荐、尾五段。

二、臂神经丛由6、7、8颈神经腹侧支和1、2胸神经腹侧支混合组成,位于肩关节内侧,支配前肢。其主要分支有:肩胛上神经、肩胛下神经、腋神经、胸肌神经、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肌皮神经。

三、腰荐神经丛由4、5、6腰神经和1、2荐神经腹侧支组成,位于腰荐部腹侧,支配后肢。主要分支有:股神经(其分支有隐N)、闭孔神经、坐骨神经(为全身最粗最长的神经,其分支有腓N和胫N)。

第六节植物性神经

一、植物性神经的概念及特征(一)定义:分布到内脏器官、皮肤、血管的平滑肌以及心肌、腺体等处的神经,称为植物性神经、又称内脏神经、自主神经。(二)特征:与躯体神经在形态结构及功能上的区别。

内脏神经躯体神经

──────────────────────────────────

1、分布平滑肌、心肌、腺体骨骼肌

2、从中枢到效应器的2(节前神经元和节后神经元)1神经元数目

3、神经纤维的特点较细,节前纤维有髓,。为较粗的有髓神经纤维。节后纤维无髓。

4、有无自主性有相对自主性受意识支配,无自主性。

5、对效应器的支配有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非双重支配

──────────────────────────────────

注:①节前神经元:胞体位于脑干和脊髓,发出的纤维称为节前纤维。②节后神经元:胞体位于植物性神经节(包括椎旁神经节、椎下神经节、终末神经节),发出的纤维称为节后神经纤维。

二、交感神经

1.来源及去向:

(1)节前神经元胞体:位于胸腰段脊髓灰质外侧角内。

(2)节前神经纤维的去向(有三个):止于本节段椎旁神经节;沿交感干伸延、止于前或后节段椎旁神经节;止于椎下神经节。

(3)节后神经元胞体:位于椎旁神经节、椎下神经节。

(4)节后神经纤维的去向:①椎旁神经节发出的节后纤维→直接到效应器或随脊神经的分布而分布(灰交通支:交感干→脊神经;白交通支:脊神经→交感干)。②椎下神经节发出的节后纤维→直接到效应器。

2.交感干:位于脊柱的腹外侧,左右成对,自寰椎向后伸至尾部,呈串珠样,分颈、胸、腰、荐、尾五段,有灰白交通支与脑脊神经相连。即交感干=交感神经节(椎旁神经节)+节间支。

(1)颈部:称迷交干。有三个神经节:①颈前神经节:发出节后纤维,分布于唾液腺、泪腺、汗腺及头部血管。②颈中神经节:分布于主动脉、心脏、食管及气管。③颈后神经节:与1、2胸神经节合并成星状神经节,位于胸前口,发出椎神经、至臂神经丛、心支(参与构成心神经丛,分布于心、肺)。

(2)胸部:每一节有一个椎神经节,均有灰白交通支与脊神经相连。①星状神经节最明显。②发出内脏大神经和内脏小神经,穿过膈脚入腹腔,连于腹腔肠系膜前神经节。③内脏支:至主动脉、食管、气管,并参与心肺神经丛。

(3)腰部:有2-5个腰神经节。④腰内脏支:连于肠系膜后神经节。⑤腹腔肠系膜前神经节:由两个腹腔神经节和一个肠系膜前神经节组成,连于内脏大小神经的纤维。⑥肠系膜后神经节:连接腰内脏神经和腹腔肠系膜前神经节的节间支构成肠系膜后神经丛。⑦腹下神经:一对,由肠系膜后神经节发出,参与盆神经丛的构成。

(4)荐尾部:节后神经纤维组成灰交通支,连于荐神经和尾神经,有三个神经节,前部较大,后部较小,参与构成盆神经节。

(四)副交感神经

1.中枢部位:节前神经元胞体位于脑干和荐部脊髓灰质侧柱内,分颅部和荐部。

2.分布:节后神经元胞体位于终末神经节内,即在所支配的器官内或附近,故节后纤维短。

(1)颅部的副交感神经:伴随3、7、9、10脑神经走出。通常说的迷走神经:为混合神经,包括躯体神经(第10对脑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其走向为:迷走神经经破裂孔出颅腔,分颈、胸、腹三段,颈段与交感神经合并成迷走交感干,沿颈总动脉的背侧缘向后伸延,入胸腔纵隔,绕过主动脉弓返回的一支称喉返神经,主干继续前行,在支气管背侧分为食管背侧支和腹侧支,左右迷走神经的食管背侧支、腹侧支分别合成迷走背侧干、腹侧干,穿过膈的食管裂孔入腹腔,支配内脏。其分支如下:①咽支:到咽、食管前段。②喉前神经:到咽、喉、食管前段。③喉反神经;到喉的喉半部、声带、食管、气管。④心支、肺支:参与构成心、肺神经丛。⑤食管背侧干、腹侧干:到胃、肠,背侧干还参与构成腹腔肠系膜前神经丛。注:前三个分支属躯体神经。

(2)荐部的副交感神经:①节前神经元胞体位于荐部脊髓第1-4节的外侧柱内。②节前纤维随2-4荐神经腹侧支出椎管,形成1-2条盆神经。③盆神经丛:包括交感神经(腹下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盆神经:发出的节后纤维分布于直肠、膀胱、输尿管、尿道、副性腺、输精管、睾丸和阴茎;卵巢、子宫、阴道等)。









































皮肤病最好的医院
呼和浩特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ckdqq.com/ygzl/53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