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串气”在医学上称为“疝”,多指医学上所说的腹股沟疝。现代医学认为疝形成的主要内因为出生后随着睾丸下降进入腹股沟管至阴囊时,腹膜鞘突未闭和腹股沟区先天薄弱所致,为了解疝的形成,我们首先从睾丸的胚胎发育和下降及腹股沟区为什么解剖薄弱两方面阐述。
小儿左侧腹股沟斜疝
一、睾丸的胚胎发育和下降过程如何?
在哺乳动物发育时,性腺既可能成为卵巢也可能成为睾丸。在人类,大约在4周,性腺原基开始出现在邻近发育中的肾脏的中胚层。大约6周,性索将会形成睾丸。在男性,在Y染色体上发现的性别特异性基因SRY(如GATA4,SOX9和AMH)通过下调性别决定因素启动性别方向,从而导致男性表型的发育。睾丸下降的“路径”是从较高位的腹膜后到腹股沟內环和腹股沟管和阴囊。在大多数情况下(97%足月产,70%早产),睾丸在出生时下降到阴囊,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有一个睾丸未能下降(隐睾),但可能会在一年之内下降到位。
黄色箭头表示腹膜膜鞘突及睾丸进入腹股沟管的方向和入口,1.睾丸引带;2.阴茎;3.腹股沟管;4.睾丸;5.腹膜腔;6.输精管
可见腹膜鞘突的形成,并随睾丸一起进入腹股沟管,引带逐渐变短。
妊娠3-7月,睾丸仍在腹股沟管附近。随着引带的缩短,鞘突逐渐变长,并牵引睾丸下降,输精管和睾丸的血管也下降。
妊娠9个月,有时仅在出生时,睾丸才进入阴囊。腹膜鞘突在睾丸前面形成双层结构。
二、腹股沟区为什么薄弱?
从解剖学角度看,腹股沟区位于腹前壁下部,呈三角形,左右各一。上界是髂前上棘到腹直肌外缘,下界为腹股沟韧带。
腹股沟区的腹壁层次与腹前壁其它部份一样,由浅入深分为7层:皮肤、浅筋膜(Camper筋膜)、深筋膜(Scarpa筋膜)、肌肉层(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以及它们的腱膜)、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和腹膜(壁层)。层次结构虽同,但远为薄弱。具体如下:
(1)腹外斜肌:此肌在髂前上棘与脐连线水平以下已无肌肉成分,进入腹股沟区移行为腱膜。此腱膜在髂前上棘到耻骨结节之间,向后向上反折,增厚成为腹股沟韧带。该韧带内侧部有一小部分纤维,继续向后向下向外反折成腔隙韧带(Gimbernat韧带),附着于耻骨梳上,边缘呈弧形。此韧带的游离内缘组成了股环的内界。腔隙韧带继续向外延续,附于耻骨疏韧带(Cooper韧带)。
上述各韧带在腹股沟疝修补术中很重要。腹外斜肌腱膜的纤维自外上方向下方行走,在耻骨结节的外上方分为上、下二脚,二脚之间形成一个三角形裂隙,即为腹股沟管的外环。正常人的外环口可容一示指尖。在腹外斜肌腱膜深面,有两条呈平行的髂腹下神经和骼腹股沟神经于腹内斜肌表面行走,二者纤维可相互交叉相连,有时成为一条神经,行腹股沟疝修补术时,谨防误伤。
(2)腹内斜肌与腹横肌:在腹股沟区,腹内斜肌与腹横肌分别起自腹股沟韧带的外侧1/2与1/3,两者的肌纤维都向内下行走,下缘构成弓状,越过精索前、上方,在其内侧都折向后方,止于耻骨结节。在手术和尸体解剖中,发现腹内斜肌下缘弓多为肌肉,甚至很少形成腱膜;而位于深面的腹横肌下缘多为腱膜结构,称腹横腱膜弓。此腹横腱膜弓在各类疝修补术中是修补的基本用物,有极重要的临床意义。有约5%的病例,腹横腱膜弓与腹内斜肌下缘腱膜结构在精索内后侧互相融合,形成联合肌腱或称腹股沟镰,止于耻骨结节。
(3)腹横筋膜:在腹股沟区,腹横筋膜外侧与腹股沟韧带,内侧与耻骨梳韧带相连。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约2cm处,腹横筋膜有一卵圆状裂隙,即为腹股沟内环。精索由此通过,腹横筋膜向下将其包绕,成为精索内筋膜,腹横筋膜在内环内侧增厚致密,形成凹间韧带;而在腹股沟韧带内侧半,则覆盖股动、静脉,并伴随至股部,形成股鞘前层。
这样在腹沟区内侧1/2区,腹横腱膜弓(或联合肌腱)下缘与腹股沟韧带之间,形成了肌肉筋膜裂隙,即腹股沟管,因此,腹壁极为薄弱,没有强有力的肌肉层(腹内斜肌与腹横肌)的保护,仅一层腹外斜肌的腱膜和一层非薄的腹横筋膜,力量极为薄弱,这就构成了腹股沟区好发疝的解剖基础。而且当人立位时,该区所承受的压力还比平卧时约增加3-4倍。
三、腹股沟管的解剖
腹股沟管位于腹股沟韧带上方,内侧下半部,是由外上斜向内下的肌肉筋膜裂隙,相当于腹内斜肌、腹横肌弓状下缘与腹股沟韧带之间的空隙。男性长约4~5cm,内含精索;女性因骨盆较宽、耻骨联合较高,故稍狭长,内有子宫圆韧带通过。
为了描述方便,将腹股沟管分为前、后、上、下四个壁及内、外两个口。
前壁的浅层为腹外斜肌腱膜,深层有腹内斜肌的部分肌纤维加强。上壁为腹内斜肌、腹横肌形成的弓状下缘。下壁为腹股沟韧带和内侧的腔隙韧带。后壁为腹横筋膜和内侧的联合腱。内口即腹股沟深环,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约一横指处,腹壁下动脉的外侧,是由腹横筋膜外突形成的卵圆形裂隙,是斜疝内容物的进出口。外口即腹股沟浅环,是腹外斜肌腱膜在耻骨结节外上方形成的三角形裂隙。
腹股沟区、腹股沟管及精索的被膜层次
精索为一圆形索状结构,由输精管、睾丸动脉、静脉、输精管血管、淋巴管、生殖股神经生殖支及腹膜鞘突等构成,由精索內筋膜、提睾肌和精索內筋膜包裹。
睾丸和精索外覆的结构:由于胚胎早期睾丸位于肾脏的下方,腹膜后。睾丸、腹膜鞘突及精索下降到腹股沟区的最内层时,遇到的是腹横筋膜,此时,腹横筋膜最先包裹睾丸、腹膜鞘突和精索,形成精索內筋膜,然后遇到的是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形成的弓状下缘,其肌纤维继续包绕睾丸、腹膜鞘突和精索,形成精索中筋膜或称提睾肌,当睾丸即将走出腹股沟管时遇到了腹外斜肌腱膜,其浅层包裹睾丸、腹膜鞘突和精索,形成精索外筋膜。因此睾丸、腹膜鞘突和精索有三层膜包裹。可以用“内衣”、“毛衣”、“风衣”分别形容精索的內筋、中筋膜(提睾肌)和外筋膜。睾丸经过腹横筋膜时将其推入腹股沟管,因此,原腹横筋膜与睾丸相遇处则形成裂隙,即深环,并且位于腹壁下动脉的外侧。
如果腹膜鞘突未闭,腹腔内的肠、网膜等结构就可进入鞘突內通过深环、腹股沟管、浅环进入阴囊。
下腹前壁内面观:
在脐以下,腹前外侧壁的壁腹膜形成五条皱襞:位于正中者为脐正中襞,其內有脐正中韧带;位于脐正中襞外侧者为脐内侧襞,内有脐动脉索;最外侧者为脐外侧襞,其內有腹壁下血管。在腹股沟韧带上方,脐外侧襞的内、外侧,分别为腹股沟内、外侧窝,是腹前壁的薄弱部位。腹股沟内侧窝的位置相当于腹股沟三角,是腹股沟直疝突出的部位,腹股沟外侧窝的尖对向腹股沟深环,是腹股沟斜疝突出的部位。腹壁下动脉、腹直肌外侧缘和腹股沟韧带围成腹股沟三角,又叫海氏三角。三角的底(深面)是腹横筋膜和腹股沟镰,浅面正对腹股沟管前壁,因此,此处薄弱。如果腹直肌细窄,腹股沟三角扩大,当腹压增加时易形成直疝。
下腹前壁内面观
四、什么是腹股沟疝?
根据上面的讲述,腹股沟区由于先天性腹膜鞘突未闭和后天腹部肌肉组织发育薄弱等内因,加以腹压增加等外因,使腹腔内容(如肠袢、大网膜等)经薄弱的腹壁突出至其他部位而构成腹股沟疝,即俗称的小肠“串气”。其中经腹股沟三角疝出的叫腹股沟直疝。经腹股沟管深环、腹股沟管、腹股沟管浅环疝出的叫做腹股沟斜疝。其中疝入未闭锁的鞘膜囊者,叫先天性斜疝。而鞘突已闭锁,腹腔内容物顶着壁腹膜进入腹股沟管全程疝出的,叫后天性斜疝。
斜疝,疝在腹壁下动脉外侧,经内环突出
直疝、疝在腹壁下动脉内侧,经腹股沟三角突出
北京治疗白癜风总共要多少钱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