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组织学绪论
1.组织学中最常用的制片技术是石蜡切片。
2.用于光镜观察的石蜡切片厚度一般是5~10μm。
3.PAS反应显示的是组织和细胞内的多糖和蛋白质。
4.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一般为0.2μm.
5.透射电镜的最大分辨率约为0.2nm.
6.细胞质嗜碱性常是因为其中含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
7.组织固定的意义是使组织坚硬、防止细胞自溶、防止组织腐败。
8.组织学是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相关功能的科学。
9.组织学最常用的染色方法是苏木精和伊红染色,简称HE染色。
10.扫描电镜主要用于观察较大的组织表面。
11.苏木精能染色核染色质,核糖体;伊红能染色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
名词解释
HE染色法是采用苏木精和伊红对组织切片进行染色的最常用的方法。苏木精可使细胞核内的染色质和胞质内的核糖体着紫蓝色;伊红是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着红色。
PAS反应过碘酸希夫反应,糖先后与过碘酸和希夫试剂反应后能产生紫红色沉淀的反应,该反应能用来显示多糖和糖蛋白。
组织由细胞群和细胞外基质构成。
简答题
1.人体组织分几种类型?
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
第二章上皮组织
1.被覆上皮的结构特点:①细胞排列紧密,细胞外基质很少;②细胞呈明显的极性;③上皮借基膜与深部结缔组织相连;④含丰富的神经末梢。
2.内皮是单层扁平上皮。
3.单层柱状上皮分布于胃、肠、胆囊、子宫等。
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分布于呼吸管道等。
5.复层扁平上皮的特点是基底层细胞有较强的分裂增殖能力;与结缔组织连接面凹凸不平。
6.相邻细胞进行互通信息的细胞连接是缝隙连接。
7.质膜内褶处细胞质内常含有线粒体。
8.上皮组织特殊结构中位于游离面的有微绒毛和纤毛。
9.上皮组织特殊结构中位于基底面的有基膜、质膜内褶、半桥粒。
10.浆液性腺细胞的结构特点:①核圆形,位于细胞偏基底部;②基底部细胞质强嗜碱性染色;③顶部胞质含较多嗜酸性分泌颗粒;④细胞核上区有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⑤细胞基底部含丰富的粗面内质网。
11.含有杯状细胞的上皮是小肠黏膜上皮,气管黏膜上皮。
12.单层立方上皮见于甲状腺滤泡,肾小管。
13.基膜:①位于上皮组织和结缔组织之间;②PAS反应呈阳性;③是一种半透膜;④电镜下可见有基板和网板;⑤化学成分主要为糖蛋白和蛋白聚糖。
14.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分布于角膜、食管、阴道、口腔。
15.紧密连接:①一般位于细胞的侧面顶端;②可呈带状环绕细胞;③具有封闭细胞间隙,阻止大分子物质通过的作用;④相邻细胞膜形成2~4个点状融合。
16.外分泌腺的特点是:①由分泌部和导管构成;②分泌部一般由一层腺细胞围城腺泡;③腺泡可分为浆液性、黏液性和混合性3种;④分泌物排入体表或器官腔内。
17.心血管及淋巴管内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为内皮,而位于胸膜、腹膜及心包的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为间皮。
18.根据单层被覆上皮的形态,可将其分为单层扁平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19.上皮组织特殊结构中位于侧面的有紧密连接、黏合带、桥粒、缝隙连接。
20.上皮细胞具有明显的极性,即细胞的不同表面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明显的差别。
21.微绒毛仅在电镜下才能分辨,含有许多微丝。
22.桥粒呈斑状连接、大小不等,使细胞彼此牢固连接。
23.在电镜下,蛋白质分泌细胞的胞质中有密集的粗面内质网,在核上区可见较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和丰富的分泌颗粒。
名词解释
微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主要功能是扩大细胞的表面积。
纤毛: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粗而长的突起,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能力,中轴有“9+2”规则排列的微管。
质膜内褶:是上皮细胞基底面的细胞膜折向胞质所形成的许多内褶,内褶与细胞基底面垂直,内褶间含有与其平行的长杆状线粒体。
紧密连接:又称封闭连接,一般位于细胞的侧面顶端。在超薄切片上,此处相邻细胞膜形成约2~4个点状融合,融合处细胞间隙消失,非融合处细胞有急窄的细胞间隙。
第三章结缔组织
1.浆细胞:①呈圆形或卵圆形;②细胞核染色质呈粗块状,沿核膜内面呈辐射状排列;③细胞质丰富,呈嗜碱性,核旁有一浅染区;④胞质内含有大量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细胞核旁浅染区内有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
2.细胞质内含有白三烯的细胞是肥大细胞。
3.巨噬细胞的前身细胞是单核细胞。
4.能够分泌肝素的细胞是肥大细胞。
5.具有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的功能的细胞是浆细胞。
6.具有分化潜能的细胞是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
7.产生纤维和基质的细胞是成纤维细胞。
8.肌纤维是完整的细胞。
9.结缔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特点是:①由细胞和大量细胞外基质构成;②细胞无极性;③细胞外基质包括纤维、无定型基质、组织液;④具有连接、支持、保护、贮存营养物质、物质运输等多种功能。
10.固有结缔组织:①包括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和网状组织;②在体内广泛分布;③由胚胎时期的间充质发生而来。
11.网状纤维不同于胶原纤维的特点是:①在HE染色标本上不可见;②PAS反应呈阳性;③具有嗜银性。
12.疏松结缔组织的成分包括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脂肪细胞、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和白细胞。
13.疏松结缔组织的纤维成分包括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
14.巨噬细胞的功能包括吞噬作用,对抗原的呈递作用,分泌功能。
15.根据软骨组织基质中所含有的纤维不同,可将其分为透明软骨、弹性软骨、纤维软骨。
16.肥大细胞的颗粒中所包含的物质为肝素、组织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17.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含有间充质细胞和无定型基质两种。
18.胶原纤维又称白纤维,具有很强的韧性。
19.弹性纤维又称黄纤维,具有很强的弹性。
20.成纤维细胞具有合成纤维和基质的功能,并能进行损伤修复。
名词解释
巨噬细胞来源于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形态多样,常伸出伪足而形态不规则。细胞核较小,圆或肾形,着色深,胞质丰富,多呈嗜酸性,可含有异物颗粒和空泡。EM下细胞表面有许多褶皱和突起,胞质内含大量的溶酶体、吞噬体和吞噬小泡,参与免疫应答。
浆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核圆形,多偏居细胞一侧,异染色质常呈块状,沿核内面呈辐射状分布。胞质丰富,嗜碱性,核旁有一浅染区。EM下胞质内含大量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功能是分泌合成免疫球蛋白。
肥大细胞细胞较大,圆或卵圆形,核小而圆,居中。胞质内充满粗大的嗜碱性分泌颗粒,可被醛复红染为紫色。起源于骨髓。
简答题
1.试述结缔组织的结构特点及分类。
特点:①间质多,细胞少,细胞种类多;②分布广泛,形态多样;③细胞无极性;④具有连接、支持、保护、贮存营养物质、物质运输等功能。
分类: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组织,血液,淋巴,软骨组织和骨组织。
第四章血液
1.观察血细胞常用的方法是涂片,Wright或Giemsa染色。
2.中性粒细胞的嗜天青颗粒内含有酸性磷酸酶和髓过氧化物酶。
3.红细胞:①细胞呈双凹圆盘状;②胞质中充满血红蛋白;③细胞膜上有ABO血型抗原;④向全身的组织和细胞供给氧气,带走二氧化碳。
4.嗜酸性粒细胞:①胞质的特殊颗粒含有组胺酶;②细胞核多为2叶;③在过敏性疾病和寄生虫病时增多。
5.中性粒细胞:①占白细胞总数的比例最高;②细胞核呈杆状或分叶状;③胞质中含嗜天青颗粒和特殊颗粒;④在急性细菌性疾病时明显增多;⑤胞质的特殊颗粒含溶酶体、吞噬素等。
6.嗜碱性粒细胞:①核呈S形或不规则形;②胞质中含嗜碱性颗粒。
7.血小板:①细胞直径2—4μm;②胞质的特殊颗粒含血小板因子Ⅳ、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凝血酶敏感蛋白等;③在止血和凝血中起重要作用。
8.单核细胞:①占细胞总数的3%—8%;②是最大的白细胞;③核呈肾形、马蹄形或不规则形;④胞质中含许多细小的嗜天青颗粒;⑤可分化为巨噬细胞等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
9.煌焦油蓝活体染色时网织红细胞中的蓝色细网或颗粒是残存的多聚核糖体。
10.血细胞最早出现的部位是卵黄囊血岛。
11.关于血细胞发生过程:①分原始、幼稚、成熟三个阶段;②胞体由大变小,巨核细胞由小变大;③细胞分裂能力从有到无,淋巴细胞保持很强的潜在分裂能力;④细胞核由大变小,红细胞核消失。
12.红细胞的平均寿命是天。
13.具有吞噬能力的细胞是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
14.红骨髓的主要成分是网状组织、造血细胞、基质细胞和血窦。
15.造血干细胞:①有很强的增殖潜能;②有多向分化能力;③最早发生于卵黄囊血岛;斯有自我更新能力;⑤形态结构与小淋巴细胞相似。
16.造血诱导微环境的基质细胞包括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网状细胞、骨髓基质干细胞、血窦内皮细胞。
17.血小板是骨髓中巨核细胞的胞质小块,其结构可分为中央的颗粒区和周围的透明区。其功能是止血和凝血。
18.嗜酸性粒细胞占有白细胞总数的0.5%—3%,颗粒含有阳离子蛋白、组胺酶、芳基硫酸酯酶、溶酶体酶。
19.嗜碱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0—1%,颗粒内含有肝素、组胺、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
20.红细胞的形状呈双凹圆盘状,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和细胞器,细胞质中充满了血红蛋白,其功能是供给全身细胞所需要的氧气,并带走细胞所产生的二氧化碳。
21.网织红细胞与成熟红细胞在常规染色下不易区分。用煌焦油蓝染色,可见该细胞内有蓝色的细网或颗粒,电镜下为残留的核糖体,因此,网织红细胞还具有合成蛋白质的能力。
22.中性粒细胞的核形态多样,分杆状核和分叶核,在正常成人血液中多见2—3叶核的中性粒细胞,较幼稚的细胞占中性粒细胞总数的5%—10%,若比例显著增高,临床上称为骨髓造血功能发生障碍。
23.T细胞和B细胞分别是在胸腺和骨髓内分化、发育,而后进入血液循环和淋巴组织的,并分别参与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
24.各种血细胞的发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原始阶段、幼稚阶段和成熟阶段。
25.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具有相似的结构和功能。
26.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都有很强的趋化作用和吞噬功能。
名词解释
血象血细胞的形态、数量、百分比和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称血象。
网织红细胞新生的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体内尚残留部分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染色呈细网状,故称网织红细胞。
造血干细胞是生成各种血细胞的原始细胞,又称多能干细胞,起源于卵黄囊壁等处的血岛,具有很强的增殖潜能、多向分化能力和自我复制能力。
红细胞在扫描电镜下呈双凹圆盘状,直径约7.5μm,中央较薄,周缘较厚。成熟红细胞无核,也无任何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
造血诱导微环境造血细胞赖以生长发育的环境。造血微环境中的核心成分是基质细胞,包括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网状细胞、骨髓基质干细胞、、血窦内皮细胞等。
简答题
1.血液的有形成分包括哪些细胞?
红细胞,血小板,白细胞,其中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
2.简述红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生理功能。
双凹圆盘状,直径约7.5μm,中央较薄,周缘较厚。成熟红细胞无核,也无任何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
功能是供给全身细胞所需要的氧气,带走细胞所产生的大部分二氧化碳。
3.试述血细胞发生过程中形态变化的一般规律。
①胞体由大变小,但巨核细胞由小变大。②胞核由大变小,红细胞的核最后消失,粒细胞的核由圆形逐渐变成杆状乃至分叶;但巨核细胞的核由小变大,呈分叶状。③核染色质由细疏变粗密,核的着色由浅变深,核仁由明显渐至消失。③胞质又少变多,胞质嗜碱性逐渐变弱,但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仍保持碱性;胞质内的特殊结构或蛋白成分均从无到有,逐渐增多。④细胞分裂能力从有到无,但淋巴细胞仍保持很强的潜在分裂能力。
第五章软骨和骨
1.透明软骨基质中所含的纤维是胶原原纤维。
2.软骨细胞在结构和功能上与成纤维细胞相似。
3.透明软骨基质中,在HE切片上看不到纤维,这是由于纤维细,并与基质的折光性相近。
4.能够分泌类骨质的细胞是成骨细胞。
5.相邻骨细胞突起以缝隙连接相连。
6.骨小管内含有骨细胞突起。
7.骨祖细胞能够直接分化为成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
8.能够产生基质和纤维的细胞有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成纤维细胞。
9.位于陷窝内的细胞有软骨细胞和骨细胞。
10.骨单位:①由中央管和哈弗斯骨板构成;②位于密制骨;③骨单位在改建时残留的部分形成间骨板。
11.破骨细胞:①有丰富的溶酶体和线粒体;②紧贴骨质侧有皱褶缘;③来自单核细胞;④参与骨的改建。
12.透明软骨的纤维是胶原纤维,纤维软骨的纤维是弹性纤维,弹性软骨的纤维是胶原纤维。
13.软骨的生长方式有附加性生长和间质性生长。
14.骨组织的细胞有骨祖细胞,成骨细胞,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其中位于骨陷窝内的细胞是骨细胞。
名词解释
同源细胞群由一个软骨细胞分裂而来的2~8个细胞,存在于一个软骨陷窝中。
软骨囊氨基聚糖在基质中的分布不均匀,紧靠软骨陷窝的部分硫酸软骨素较多,故此处嗜碱性较强,于HE染色切片中,形似囊状包围软骨细胞,故此区域称软骨囊。
骨板骨基质中胶原纤维平行排列借基质粘合在一起,并有骨盐沉积形成半层状结构,称为骨板。骨板成层排列,同一骨板内的纤维相互平行,相连骨板内的纤维则相互垂直,这种结构特点使骨的密度有效增大。
哈弗斯系统又称骨单位,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排列方向与骨干长轴一致,呈圆筒状,由中央管和同心圆排列的多层哈弗斯骨板组成。中央管内有血管、神经纤维和结缔组织。哈弗斯系统是生长骨干的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
简答题
1.透明软骨基质中的纤维为什么在光镜下不易分辨?为什么软骨囊的嗜碱性较其他部位强?
由于纤维极细,直径仅10~20nm,且折光率与基质接近,故光镜下不能分辨。
氨基聚糖在基质中分布不均匀,紧靠软骨陷窝的部位硫酸软骨素较多,故此处嗜碱性较强。
第六章肌组织
1.红细胞胞质内没有细胞器含有大量血红蛋白.
2.网织红细胞占成人血液中红细胞总数的0.5%~2.5%.
3.当患急性感染性炎症时血液中淋巴细胞百分比升高.
4.当患过敏性疾病和寄生虫病时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5.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功能相似是因为其胞质内颗粒染色特性相同.
6.血小板是骨髓中巨核细胞胞核脱落的碎片.
7.造血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定向分化的能力.
8.粗肌丝thickfilament由肌动蛋白分子平行排列而成细
肌丝thinfilament由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组成.
9.肌节sar北京中西白癜风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大约花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