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赋精华总期
评论委知识角(一)
专栏主持:祝永平
1、诗歌起源
诗这种文学样式最为古老,同时也最具文学特质。它起源于古代人民的劳动号子及民歌,《尚书-虞书》中有“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的说法。《礼记-乐记》中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可见,早期的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原本就是歌词,在上古时期,实际表演中诗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随着诗、歌、乐、舞的各自发展,它们逐渐独立成体,人们便把诗与歌并称为诗歌。我国的诗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汉乐府》,唐代诗歌及无数诗人的作品,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2、《毛诗序》在诗与歌的著述中占有什么地位?
在诗与歌的著述中,《毛诗序》最为著名。汉代传《诗》有鲁、齐、韩、毛四家,称为四家诗。前三家即鲁诗(申培公所传)、齐诗(辕固生所传)、韩诗(韩婴所传),又被称三家诗。西汉时鲁国毛享和赵国毛苌所辑注的古文《诗》,称为“毛诗”,也就是现在流行于世的《诗经》。《毛诗》三百篇每一篇下都有小序,介绍本篇内容、意旨等。首篇《关雎》除有小序外,另有段较长的文字,世称《诗大序》,又称《毛诗序》。《毛诗序》是古代诗论的第一篇专著,此序作者不详,成书于西汉,很可能经过东汉经学家卫宏修改。
3、我国最早的诗人
诗人是诗歌的创作者,是伴随着诗的产生而出现的。最早的诗人来源于民间,他们的姓名已无法可考。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国风》部分,就主要由民间诗人所作。而现知的我国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诗人,是战国末期楚国的屈原。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强烈地表达了进步的政治思想,愤世嫉俗的高洁品格,热爱祖国和人民的炽热感情和献身精神。此后,骚体便成为一个新的诗歌样式。从屈原开始,我国古代的诗歌才真正进入作家文学时代。
4、《诗经》包括哪些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诗集之一。《诗经》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收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诗歌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先秦称之为《诗》,根据其篇数亦称“诗三百”。到了西汉,它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被列为“五经”之一,沿用至今。《诗经》的作者大部分已不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各个阶层人士。从体例上看,《诗经》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诗经》作为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并且在思想和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因此,它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为我国后世诗歌开创了优秀的传统,对后来我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诗经》还影响了到了全世界,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很早就有了汉文版《诗经》传入,18世纪以后,又出现了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多种译本。
5、《楚辞》有什么特征?
“楚辞”是继《诗经》之后的一种重要的诗体。“楚辞”是我国战国末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新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方言声韵和文学样式,叙写当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貌,具有十分浓郁的地方特色。汉代刘向把屈原的作品以及宋玉等人“承袭屈原”的作品编辑成集,取名为《楚辞》。同《诗经》一样,《楚辞》也是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集。《楚辞》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不仅开启了后来的“赋”这一独特的文体,而且深深地影响了历代散文的创作,可以说是说是开创了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
6、汉乐府的特点是什么?
汉乐府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又一个高峰。“乐府”本是汉代专门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汉代人把当时由乐府机关所编录和演奏的诗篇称为“歌诗”。魏晋六朝时人开始称这些“歌诗”为“乐府”或“乐府诗”。刘勰《文心雕龙》、萧统《文选》把它们单独成类。这些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与人民的生活状况,用犀利的语言表现爱憎情感,具有较强的现实主义风格。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我国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与《楚辞》的浪漫主义手法不同,它开创了诗歌的现实主义新风。
汉乐府民歌最基本的艺术特征是它的叙事性。这一特色是由它的“缘事而发”的内容决定的,不但开拓了叙事诗发展的新阶段,同时也是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汉乐府民歌中,则出现了大量由第三者叙述故事的作品,出现了有独特性格的人物形象和较为完整的情节,如《陌上桑》《东门行》,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特别是《孔雀东南飞》,诗的故事性、戏剧性,较之《诗经》中的那些作品都大大地增加了。《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品,也是我国古代篇幅最长的叙事诗,与《木兰诗》合称为“乐府双壁”。
7、《孔雀东南飞》背后的意义是什么?
汉乐府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孔雀东南飞》。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治舒县(今安徽境内)的一桩婚姻悲剧。后世把《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及韦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南朝陈徐陵编《玉台新咏》卷一中,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乐府诗集》列入“杂曲歌辞”,题为《焦仲卿妻》。“孔雀东南飞”是此诗的首句,以为篇名。《孔雀东南飞》是建安时期的民间创作,在流传过程中经过后人的修饰而成现今传世的版本。全诗通过刘兰芝与焦仲卿夫妇的爱情悲剧,控诉了封建礼教、家长统治和门阀观念的罪恶,表达了青年男女追求婚姻爱情自由的愿望。女主人公刘兰芝对爱情对爱情忠贞不二,她对封建势力和封建礼教所作的不妥协的斗争,使她成为文学史上富有叛逆色彩的妇女形象,为后来的青年男女所传颂。
8、南朝民歌和北朝民歌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南北朝时期,由于南北方长期处于对峙的局面,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习俗、自然环境等方面又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异,因而南北朝民歌也显现出不同的情调与风格。
南朝的民歌大都保存在《清商曲辞》中,其中最重要的是“吴声歌曲”和“西曲歌”两类。现存作品近五百首,风格清丽缠绵,较多地反映了人民对于爱情的积极追求和美好愿望。抒情长诗《西洲曲》代表了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北朝民歌则粗犷豪放,广泛地反映了北方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和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及独特的风光景色。北朝民歌主要收录在《乐府诗集》中,今存六十多首。《木兰诗》《敕勒歌》最为著名。
9、宫体诗是描写宫廷生活的吗?
宫体诗产生于南朝齐梁之际,“宫体”之名,最早见于《梁书-简文帝纪》对于简文帝箫纲的评语:“然伤于轻艳,当时号曰宫体。”萧纲做太子时,经常与当时知名的文人墨客在东宫唱和。内容多为宫廷生活及男女私情,艺术形式上则追求词藻靡丽,时称“宫体”。萧纲、萧绎、徐幹、徐陵、庾信父子是宫体诗的代表作家。庾信的《春赋》是宫体诗的代表作。宫体诗在诗歌发展史上的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方面,隋代及唐初的诗风流于靡弱,在一定程度上受了它的影响。另一方面,它在艺术形式上比永明体更趋于格律化。对后来律诗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至于它用典较多,辞藻艳丽的特点,对于后世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如晚唐的李贺和李商隐的诗,显然受过“宫体诗”某些艺术手法的影响。
10、古体诗的特点是什么?
古体诗也称古诗、古风,是语言古朴、格律比较灵活的一类诗歌体的总称。它产生于汉魏时代。在唐代以前只有这种诗体而没有特定名称。唐代律诗兴起后,人们将律诗称为“近体诗”(今体诗),而把不合律的称为古体诗。这类诗每篇句数不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杂言等诸多形式,其中以五言、七言和杂言最为常见。古体诗不求对仗,平仄灵活,邻韵可通押,篇中换韵,因此较之近体诗更为自由。
唐代格律诗的形式确立后,诗人们在创作格律诗的同时,仍然没有放弃古体诗的形式。如李白的《行路难》、杜甫的“三别”、白居易的《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它所承载的大量内容与情感,是近体诗所难以企及的。可以说,在唐代诗坛上,古体诗与近体诗在成就上是并驾齐驱的,它们共同促进了诗歌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11、浪漫的宋词心旅
词起源于隋唐而极盛于宋代。词最初流行于民间,根据音乐节拍创作出一些句式长短参差的曲词,这些曲词便是最早的词了。中晚唐时,李白、张志和、白居易、刘禹锡等诗人开始写词,从而将词这种文体引入了文坛。晚唐五代时,以温庭筠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和李煜、冯延巳代表的南唐词人的创作,都为词体的成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花间集》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人词总集,收录了18位睌唐五代词人的词作,共五百首。到了宋代,词发展到了鼎盛时期,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倡优歌妓,都争相写词,而且名家辈出,佳作甚多。
《全宋词》收录了多位词人,近两万首词。词成为宋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体裁,与唐代诗歌并列,成为我国“唐诗”“宋词”两大艺术高峰。
让我们沉浸在宋词的天籁里,倾听清风细雨,静看争春吐艳的花影,以竹为友,和着松风竹韵、桃李丹心,回首渔舟唱晚休闲的猎火,使那曾经生动、鲜活的历史在一墨飘香的古卷中沉淀下来。在依然一笑中,重拾金子般的清心,信步莲山,游侠于天辽地宁的现代都市里,做一个弘轩雅客和一个成熟成诗的人,更让初心弥漫在宋词千年的苍茫烟雨中,永远地“争渡,争渡”。
12、“词”还有其他的名字吗?
词有很多別名,曲子词是词的最初名称,又因为词打破了诗歌五、七言的基本句式,采用长短不一的句式,所以人们又把它称为“长短句”。由于词可以配合音乐来歌唱,故它又被称“倚声“乐府””。早期词是由诗歌发展而成的,故词又被称为“诗余”。此外词还有其他一些別名,如宋人词集还有称“歌曲”的,如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有称词为“乐章”的,如柳永的《乐章集》;有称词为“语业”的,如杨炎正的《西樵语业》;还有称词为“琴趣”的,如秦观的《淮海琴趣》。
13、北宋词坛的辉煌
词的真正春天随着宋王朝的建立而嫣然降临,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这一时期宋词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晏殊、欧阳修的小令为代表,承袭“花间”余绪,是由唐入宋的过渡;第二个阶段,柳永和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对词进行了新的开拓,柳永的慢词有效地扩大了词的体制,对宋词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苏轼“以诗为词”的变革,打破了“诗言志”而“词言情”的题材分工,变革了“诗庄词媚”的风格;第三个阶段,周邦彦注意词调的整理与规范化,为词的创作提供了典范,促进了词体的成熟。
14、北宋词坛百花齐放的学术风
北宋词前承唐五代的传统,后开南宋词风,在词的发展历程中处于一个关健性的历史阶段。宋初晏殊、欧阳修的小令创作技巧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使词向典雅净洁的方向迈进了一步。中期,慢词渐渐与小令并驾齐驱地发展,成了词人抒情表意的主要方式。到了大晟词人手中,令、引、近、慢诸体皆备。尤其是周邦彦,将精力都集中在词的字面、句法、修辞、音韵、布局等方面,使词朝着工整精致的醇雅方向发展。
北宋词继承了花间派、南唐词的传统,从秦观到周邦彦柳永,婉约词的创作出现了一个高峰,成为词坛创作的主流。与此同时,苏轼又创立了豪放词风,将词引向抒写个人豪情与面向社会现实的广阔道路,从而成为文人抒情词传统的最终奠基者。
北宋时期,词坛可谓百花齐放,尽管此时岀现过“乌台诗案”这样的文字狱,但说白了,这只是政治斗争的使然。从整体看来,文学创作的学术空气非常自由,因此北宋词才能出现多种流派与风格之间的相互竞争。与此同时,文学批评也很活跃。这种批评不仅表现在不同流派,同时也发生在师生间。例如,苏轼批评秦观,可苏轼的弟子晁补之和张耒却很欣赏秦观,陈师道甚至说苏词“要非本色”。这种文学批评有利于词的发展。正是因为有这种自由的学术空气,才出现了李清照的《词论》,使她敢于对成名的男词人一一加以批评。南宋词创作的进一步繁荣,流派风格的增多以及词论的大量涌现,都同北宋这种活跃的、健康的学术风气有着密切的关系。
15、小令是由古时候的酒令演化而来吗?
在北宋词苑里,小令这支在五代文人词苑中本已盛开过的奇花,在北宋的春日中又一次怒放出了绚烂的花朵。小令即篇幅短小、精练含蓄的小词(字数在58字以内),是由酒宴上游戏之作的酒令演绎而来,最早见于白居易的《就花枝诗》:“醉翻衫袖抛小令,笑掷骨盘呼大采。”为了助酒兴,文人们常不断地为旧的酒令填写新的内容。文人的即席创作与乐妓的歌舞相结合,就促进了酒令向专门化的小令演变。经宋初小令词人潘阆、林逋、宋祁、范仲淹、晏殊、欧阳修、张先等的努力践行,使词又向典雅方向迈进了一步,在艺术上为宋词的高度繁荣做了准备。
16、为什么说靖康之难是引起词风转变的主要原因?
宋徽宗是位多才多艺的帝王,擅长作诗词,且精通音乐、书法、绘画。他曾建立国家音乐机构一一大晟府,使词再次从民间和文人手中转为国家乐府的正规创作。词的地位也因此提升,但因为他的昏庸无能而使国家衰落。公元年,金军俘虏了徽、钦二宗,以及后妃、宗室等三千多人,连同宝玺和大量礼器等北撤,这就是宋朝历史上的“靖康之难”。
“靖康之难”像巨大的雪崩,将无穷的却难降临人间。北宋的政权被颠覆了,词坛也自然随之崩解。当时的词人也随宋室仓皇南渡,朝中的爱国之士奋起救亡,逃亡的词人士子饱受流离之苦。经过这场血与火的磨炼,剪红刻翠、浅斟低唱的词风一时被涤荡殆尽。由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曾一度消沉,却在南宋词坛获得空前的发展。面对巨变,词人们的词风多由婉丽、清疏而变得沉郁、悲慨、苍谅。被金人掳掠至北的徽宗带头唱起了“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宴山亭-北行见杏花》)的哀歌。从此结束了北宋末年词坛那种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旧词风,孕育了一种“抚时感事”“情真意深”的新词风。
17、“南渡词人”的代表人物都有谁?
南渡词人是指北宋灭亡之后,由北宋逃到南宋的词人,代表人物有李清照和朱敦儒。他们都生活在两宋之交,北宋时期他们都已是非常有名的词人。“靖康之难”爆发后,他们随朝廷被迫南渡,因为政局的剧变,国破家亡,漂泊流落,使他们颇有家国之感和身世之悲,其词作多有深切的感伤和凄惨的悲叹,其词风随着南渡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人们习惯将宋室南渡后由北入南的词人称为“南渡词人”或称为“南流词人”。
18、与北宋词相比,南宋词有什么不同之处?
晚清词人文廷式曾在《云起轩词钞序》中说:“词家至南宋而极盛,亦至南宋而渐衰。”词发展到南宋可谓达到了极盛的地步,词人的总数是北宋的三倍。在北宋词坛上,基本是“言情”的天下,到了苏轼才出现了豪放词风。但由于南宋特殊的社会条件,词坛上产生了更多种类的词,如隐逸词、伤感词、爱国词,且在婉约词中,产生了刚、柔词风“嫁接”后的“清空”风雅词等。南宋词越来越脱离了音乐的羁绊,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成为文人的雅致文学。且南宋词走出了象牙塔,将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社会现实,其思想内容要比北宋词有所拓展和深化,在抒发爱国感情方面,南宋词的成就是北宋词所无法比拟的,正所谓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副沧桑句便工”(赵翼《题遗山诗》)。
同时,南宋词也有“渐衰”的一面。在北宋周邦彦词中,由于过于强调词的格律,从而导致了词“真情不足,技巧有余”。而在主要是延续周邦彦词风的南宋婉约派的风雅词中,这种倾向就更为严重。此外,在辛派爱国词中有一些作品过分强调了抒写“胸中之事”而往往忽视了词本身的艺术特性,从艺术性角度来说,这也是词渐衰的表现。
19、宋词主要分为哪几个派别?
宋词的派别主要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张綖在明万历年间所著《诗余图谱》,首次提出两派之说。
婉约,既婉转含蓄。内容不外离愁别绪、闺情绮怨。五代时期便形成以《花间集》和李煜为代表的香软词风。北宋词人承其余绪,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在内容上有所开拓,运笔更精妙,并各具风貌,自成一家。婉约派的主要特点是词的内容比较狭窄,侧重描写男女恋情,词的结构缜密深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清丽圆润,有一种柔婉之美。婉约词风长期主宰词坛,并一直延续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很多词人皆受其影响。
一般认为,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一词,悲壮苍凉之感溢于词间,发豪放之先声。之后,苏轼大力提倡与豪壮词,想要与柳永分庭抗礼,豪放派由此进入奠基阶段。此后,经贺铸中传,加上发生了靖康之难,使豪放派获得迅猛发展。这一时期除了产生了豪放派领袖辛弃疾之外,还有李纲、朱敦儒、岳飞、陈亮等词人。在豪放词风统领词坛之后,由于南宋国势衰败,风雅词兴盛,词人们的豪放之气或返典雅,或转成悲叹之感,宋词也由此走向衰微。豪放派的特点是不仅描写花前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喜欢把军国大事之类的重大题材入词,它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崇尚直率。但豪放词人嗜于用典,追求散化,议论过多,故有些豪放词词意晦涩、形象不明、格律欠精等缺点。
20、谁改变了“慢词”的词风?
北宋社会的繁荣推进了词体和词风的发展,慢词长调(91字以上)应运而生。慢词拍缓调长,演唱一首曲子的时间要比小令的时间长,因此慢词继小令之后兴起也就成为了必然。比较早地接触到慢词创作的词人有欧阳修、张先、柳永等,影响最大的便是柳永。柳永社会地位不高,一生漂泊,他精通音律,长期混迹于青楼中,与民间乐工、歌妓密切合作,创制了很多新调,大多是更易于表现緊复多变的都市生活的慢曲长调。正如李清照在《词论》中评价柳永说:“变旧声作新声,大德声称于世。”此外柳永还发展了词的悝俗性特征,语言通俗易懂,使之符合市民阶层的审美口味,开创了“俚俗词派”。
当时(仁宗时期),词坛是贵族词(晏、欧的小令词)与市民词、雅词与俚词、小令与慢词长调双峰对峙,二水分流的局面。如果没有柳永的出现,词的创作还是很难摆脱小令的影响。正是由于柳永大量填写慢词并取得很大成就,苏轼和秦观也才开始大量的创作慢词。
虽然这次转变只是翻新了词的音乐外壳,未能从内容上根本突破“艳科”的籓篱,但致此宋词完成了第一次转变,柳永的慢词开启了宋词的新天地。正因为柳永的出现,才使宋词的创作走向更为广阔的道路,他的创作为宋词的发展展示出灿烂的前景。
21、近体诗对格律的讲究有哪些?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形成于唐代,并得以盛行。唐代诗人为了与不受格律限制的古体诗相区别,故将其称为近体诗。
近体诗格律极为严整,篇有定句,除排律外,每首诗的句数是固定的;句有定字,即每句诗的字数也是固定的;韵有定位,即押韵的位置是固定的,韵脚极为规范;字有定声,即诗句中各字声调的平仄也是固定的;联有定对,即律诗中间各联要求对仗。与古体诗相比,近体诗的形式更加整齐,节奏更加和谐,但同时也增添了更多的限制和拘束。
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和排律(十句以上)三种。其中,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来看,绝句的格律相当于半首律诗,而排律则是律诗在句数上的延长。
22、五言诗是怎样形成的?
五言诗就是全篇每句都是五个字的诗体。包括五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及五言排律等。五言诗最早产生于汉代,魏晋以后逐渐兴盛,经过六朝、隋唐不同时期的发展,成为我国古代诗歌主要的形式之一。
五言诗是吸收民歌的形式而形成的,汉代的乐府民歌如《白头吟》《江南》《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就是五言诗。最早由文人创作的五言诗,一般认为是班固的《咏史》。
五言的句式是在先秦四言的基础上每句增加一个字,这样句式由四言变为五言,使句子的语法成分也增加了容量,一个句子就可以容纳主语、谓语或宾语同时出现,进而增加了句子的表现效果。因此,钟嵘在《诗品》中说:“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文学史上的诗作总量,也以五言诗为最多。
唐人也有大量的五言古风及五言律绝,如李白、杜甫等人的作品,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品质上,都值得称道。
23、五言之冠冕是《古诗十九首》吗?
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把《古诗十九首》称为“五言之冠冕”。历代各家对《古诗十九首》也是称赞有加,例如明代的王世贞就把它称为“千古五言之祖”。《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昭明文选》,是南朝梁萧统从传世的无名氏《古诗》中选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作者名称亡佚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汉末文人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