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股沟疝,俗称疝气、脱肠,是小儿普通外科手术中最常见的疾病,在胚胎时期,腹股沟处有一“腹膜鞘状突”,可以帮助睾丸降入阴囊或子宫圆韧带的固定,有些小孩出生后,此鞘状突关闭不完全,导致腹腔内的小肠,网膜,卵巢,输卵管等进入此鞘状突,即成为疝气。疝气一般发生率为1-4%,男生是女生的10倍,早产儿则更高,且可能发生于两侧。
腹部疝的部位:很多部位均可引起
小儿腹股沟疝的流行病学
小儿腹股沟疝的发病率约为5%,早产儿(小于36周)发病率较高,约为15-25%。通常男孩比女孩高发,发病率约3~10:1
2.60%腹股沟疝发生于右侧,25%发生于左侧,15%发生于双侧。
什么是疝?
疝是指体内脏器或组织离开正常解剖部位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个部位,称为“疝”。
疝,多发生于腹部,以腹外疝多见,其中腹股沟疝最为多见,俗称“小肠疝气”
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表现
小儿腹股沟疝几乎均为斜疝
患儿表现为腹股沟区包块,或阴囊内明显隆起,女患儿常在耻骨联合侧上方。
常在哭闹时突出,可自行还纳或轻揉后消失。做valsava动作时可使疝突出。
小儿腹股沟疝的诊断
医生检查
辅助检查:彩超
腹腔镜探查:即可诊断,又可治疗
诊断检查
腹股沟疝气好发于一岁以下的幼儿,如果发作时,在腹股沟会有鼓起的肿块,稍有警觉就很容易发现。
幼儿如果有以下表现应引起高度重视。
1.不明原因的哭闹不止需考虑患小儿疝气并伴有嵌顿的可能;
2.剧烈的呕吐,发烧;需要考虑患小儿疝气并伴有嵌顿的可能;
3.肠梗阻;需要考虑患小儿疝气并伴有嵌顿的可能;
4.发现血便;需要考虑患小儿疝气并伴有嵌顿的可能。
小儿腹股沟疝的鉴别诊断
鞘膜积液
二者病因相似,鉴别非常困难,主要方法:透光试验
精索鞘膜积液(Nuck管囊肿)
隐睾
淋巴结
小儿腹股沟疝的治疗
非手术治疗
一般主张1岁以内患儿,可暂不手术治疗,选择棉线束带或绷带压迫内环,部分患儿有自愈可能。但研究发现小儿长期佩带疝带可能压迫导致局部组织薄弱,增加日后修补困难。
手术治疗
1岁以上患儿腹股沟疝无自愈可能,需手术治疗即疝囊高位结扎术。最小年龄不低于6个月为宜。
嵌顿疝:病情允许建议还纳后择期手术,若还纳失败则急诊手术。
由于小儿腹股沟疝几乎均为斜疝,腹股沟管及相关肌肉将随着患儿继续生长发育,因此仅需疝囊高位结扎即可。
如果在女孩表现为难复性疝,则20%的可能为滑疝,应避免损伤输卵管。因女性腹股沟管内无重要结构通过,将卵巢及输卵管还纳入腹腔、分开圆韧带后可将内环口缝扎关闭。
小儿腹股沟嵌顿疝临床表现
初次发作就以嵌顿疝就诊的情况并不少见
表现为腹股沟肿物压痛,透光试验少呈阳性。局部皮肤、睾丸缺血导致肿胀及触痛。
小肠梗阻表现:呕吐及便血,腹部片显示阴囊内可见肠袢气体。
小儿腹股沟疝术后常见并发症
并发症少见
常见的有切口感染、出血、疝复发
注意事项
手术治疗
一般皆以全身麻醉,采高位结扎的方法,手术安全且时间不长。若有疝气发生,宜早日治疗,以免疝气囊之内容物发生箝闭,增加手术的困难与生命的危险。至於阴囊水肿,则可观察至一岁,若无消失再行手术治疗;惟须小心追踪检查,注意疝气形成的可能性。
同时手术后要对宝宝做好护理:
(1)应尽量避免和减少哭闹、咳嗽和便秘。
(2)注意休息,坠下时,可用手按摩,推至腹腔。
(3)尽量减少奔跑与站立过久,适当注意休息。
(4)适当增加营养,平时可吃一些具有补气作用的食物如山药、扁豆、鸡、鱼、肉、蛋等。
(5)大一些的儿童适当进行锻炼,以增强身体素质
健康教育
1、由于疝气可在婴儿期发生,故应在该时期经常注意观察孩子的腹股沟部或阴囊处,是否肿,或是否存在时隐时现的块物,遇有疑问及时请教医生。
2、虽然患疝气的较多为男孩,但女孩也会发生疝气。对女孩的疝气更要提高警惕,因为常有卵巢、输卵管进入疝囊。
3、婴儿期不要将孩子的腹部裹得太紧,以免加重腹内压力。不要让孩子过早的站立,以免肠管下坠形成腹股沟疝。
4、吃些易消化和含纤维素多的食品,以保持大便通畅。孩子大便干燥时,应采取通便措施,不要让孩子用力解大便。
5、不要让孩子大声咳嗽,患咳嗽的小儿要在医生指导下适当吃些止咳药。避免孩子大声啼哭,防止腹压升高。
普通外科:-
科室主任:李济乾
科副主任:廖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