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小青春期的定义(minipuberty)相关报道微小青春期定义不确定,模糊,其理由主要是相关教科书、内分泌经典书籍、以及网络搜索相关文献,均很少提及这个词:中文教科书里没有,万方里查不到,经典的Williamstextbook里几乎没有介绍,pubmed中以“minipuberty”搜索,只有区区22条记录,似乎与性早熟、青春发育的研究热乎劲完全不符。到底怎么回事?其实原因是关于minipuberty这个词的命名存在争论,而不是对其所描述的现象存在不同看法。报道中所引用的Williams是第10版,我们来看看最新一版(11版)中是否增加了其定义或者描述。出生后男或女婴儿体内促性腺激素、性激素、抑制素的在血中浓度的大量释放(用的是surge,不是increase,不是release,可见其程度),可称为minipuberty。但注意其仍然用了引号,并放在括弧注明,说明此词并没有完全被学界认作专有名词。不过也说明作为出生后的一种现象,minipuberty是广泛存在的。如果在pubmed中将搜索词改成estrodiol,将年龄限制为2岁以内,性别限制为女性,就可以看见类似的文章有很多,搜索结果又多条。那么既然微小青春期作为婴儿生后的一种自然现象是存在的,并具有类似青春期的脉冲分泌峰,那么其持续时间和生理意义何在?其发生和持续时间、所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高峰在男女间是不一样的,男性以LH、FSH增加为主,并出现睾酮分泌增加,时间有两个阶段,一是断脐后数小时至12小时内,另外就是生后3-6个月,其后促性腺激素和性激素水平降至青春发育前的静默水平;而女性则以FSH增加、雌激素增加为主,但在3个月左右开始出现而没有两个阶段,且其持续时间较长,雌激素高峰可维持至2岁左右,FSH浓度增加可至2-3岁,甚至有文献报道至四岁。而雌激素和FSH的水平可增加接近女性排卵期水平,所以这几例孩子雌激素浓度增加至成人范围,完全有合理解释。至于这个过程的生理意义,目前不是完全清楚。不过在男性中比较确切的一点是和睾丸Leydig细胞(分泌睾酮)、Sertoli细胞(分泌抑制素)的发育,生精功能的发育有关。有动物研究发现没有微小青春期的雄老鼠,其青春发育延迟,生殖力降低;而在人类中,男性隐睾症若伴有小青春期的缺失,即使及时手术使睾丸下降至阴囊,出现青春发育延迟甚至不育的风险会增加,在这部分病人中在小青春期时应用相应的促性腺激素替代可能能够挽回生育力的丧失,不过还缺乏大量研究。目前微小青春期多用于男性低促性腺激素性腺发育不良的早期诊断(在小阴茎、隐睾的婴儿期测相关激素),这样早期给与促性腺激素治疗,可能避免青春发育时的hCG替代效果不佳。而对于女性来说,目前的确切生理机制仍然不明,只是
转载请注明:http://www.ckdqq.com/ygby/13370.html